图片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成年人该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你得承认,人跟人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除了我们通常理解的三观差异、经济水平的差异外,背景知识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学历、专业、工作的不同)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我们跟有的人聊天会相谈甚欢、意犹未尽,感觉好像知己好友;但跟另一些人聊的时候,则感觉如坐针毡总想早点结束。
即便不一定是话不投机,但去是聊的十分费劲。在沟通中,仅仅有真诚沟通的意愿还不够。
双方不能深入交流的原因,除了三观不合这种差异之外,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沟通对象知识水平的评估和假设也很重要。
曾经有人说,聪明人聊天是这样的,如果我说了个C发现你知道,又说了个F发现你也了解,那我们就直接聊到G,这样子效率最高。
但当你聊到C的时候发现对方不懂,需要告诉他A和B的知识才能聊下去,人们聊的欲望就降低了。
而如果对方是高手,希望跟人去聊G后面的内容,你却连ABC也没有,估计这个高手也没有耐心去给你讲ABCDEF的内容。在沟通过程中,除了不同年龄、资历之间会造成沟通障碍外,不同职业职能的人交流有时也很费劲。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造成无法有效聊天的主要原因在于沟通双方对于对方背景知识的假设与事实,具体分2个维度:沟通对象对于沟通所需掌握背景知识是否足够;个体(你)对于沟通对象背景知识的假设是否准确。图片
这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就会出现四种情景:第一象限:顺畅沟通这是理想的沟通状态,你认为对方知道的他的确知道,你认为他不知道的他也的确不知道。双方对于对方背景知识的评估准确恰当,加上双方水平差不多,这个时候就可以顺畅交流。愉快的交流都在这个象限,相见恨晚大致也在这个象限。但这种状况通常是少数,按照“知识的诅咒”,你知道的通常会认为别人也知道,但事实上你默认对方知道的,可能他根本不了解。第二象限:过度沟通一方对于另一方的背景知识低估,为了说明白问题或者强调问题会过度讲述,容易引起另一方的反感。譬如你妈妈絮絮叨叨的跟你讲道理的时候,其实这些道理你都知道,只不过是不愿意做而已。或者她认为重要的事情,对于你来说却不那么重要,这背后可能是价值观的影响。这种状况不仅仅存在于父母与孩子,在夫妻情侣之间也存在着,客户与需求方之间也存在。反思一下KMCenter跟客户沟通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第三象限:培训式沟通如果一方觉得另一方背景知识太少(而且这是一个确定的事实),这个时候可能会选择不与其沟通。高手不愿意与普通人交流的原因就是这个象限,因为要跟背景知识欠缺的人说明白一个复杂的问题,太难了。要解释很多前置的知识,要用很多比喻与例子,这些都不容易想出来!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高手就拒绝沟通了。如果非要沟通,可能需要先讲上一番才能去讨论。如果你想跟层级相差太多的人交流,这些人可能会碍于面子告诉你他太忙了,而很多时候背后是这个原因:差异太大,觉得无法沟通。如果这个人愿意帮助你或提携你,他可能会用类似于培训的方式,先给你讲一阵子背景知识,再讲观点进行沟通,这大概就是说的你的“贵人”。第四象限:对牛弹琴式沟通如果沟通时假设对方已知道很多,但实际上对方根本不具备相应背景知识,而对方也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说出来。这样,建立在这些背景知识上的交流无法达到相应的效果,出现类似于“对牛弹琴“、鸡同鸭讲”的现象和问题。那如何做到跟什么样的人都能聊到一块呢,假如你的工作需要跟不同的人聊天该怎么办?
第一个方法就是只谈大家都知道的,譬如钱钟书说的英国人常聊的主题“今天天气哈哈哈”,天气是每个人都看到、感觉的到的。但这种聊天很难深入。
春节回老家,跟不熟悉的亲戚聊天,就可以用这种方式:天气、孩子、考试怎么样、结婚了没有、挣了多少钱等等!
第二个就是正确评估沟通对象的合理水平,基于对方的水平确定沟通的内容和策略:
谈什么、不谈什么,什么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然后找对方感兴趣主题去交流,这样子的交流就比较顺畅了!
这要求背景知识掌握多的人能够主动去评估和判断对方的水平,通过不断的试探、验证确定对方的真实层次、兴趣点,再去沟通。(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作者田志刚。 )
底层思维有多强,能力就有多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